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美亮的办公室,就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袋袋用牛皮纸包好的荞麦种子铺满了他的办公桌,他则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蹲在地上筛选野生荞麦种子。
他就是那个搜寻野生荞麦的人,从2007年读研究生开始,到2015年从荷兰莱顿大学结束博士后工作归国,他的工作从未离开过荞麦。
周美亮的微信名字叫“草坝荞夫”,微信头像是3株“红花荞麦”,在他眼中,这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
一月开花,两月结果,三月收获。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彝区、边疆藏区和高海拔冷凉山区,荞麦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我国是世界荞麦的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如今我国荞麦栽培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虽然是荞麦起源国,但是野生资源保存的却较少,开展野生荞麦资源搜集和调查仍旧极为紧迫。”在周美亮看来,他的使命就是考察、搜集野生荞麦种质资源。
“我们有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的支持和资助,有前所未有的好平台和好保障,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件事。”周美亮说。
每年的9月至10月间,荞麦花开,识别度远高于平常,是荞麦种质资源野外搜集的最佳时间。
雷打不动,这个时节,哪里有野生荞麦,哪里就会有周美亮团队的身影。四川凉山、云南大理、西藏山南、甘肃陇南……他们的足迹遍布中西部8个省份。
每一次野外考察长达几十天,每一次都堪称囧途,甚至是险途。
有一次,周美亮和团队队员在川滇藏交界一带寻觅时,眼瞅着前方的车辆不幸被落石砸中,现在回想,他仍心有余悸。
野外考察,充满未知,异常艰辛,无路可走、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如家常便饭。
但艰难的考察有时也会带来意外的收获。“有一株珍稀的野生荞麦就是因为随行队员闹肚子闹得厉害,我们等他的时候在一个山坡上突然发现的。”周美亮笑着说。
在他心中,搜集种质资源的工作“太重要了”,只要能搜集到更多的野生荞麦品种,苦也变成了甜。
6年来,周美亮带领团队累计行程达10万余公里,总计收集20余种1500多份野生荞麦种及栽培种野生类型材料,摸清了我国野生荞麦资源分布的范围和丰度。目前,国家种质库中保存着3000多份荞麦种质资源,位居世界第一。
长花柱野生荞麦就是他们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境内考察时发现的一个珍稀荞麦属新种。
2018年9月,周美亮和团队驱车到这里,突然发现了一株野生荞麦。
“在山坡砂石里,我一眼就看到了它。当时,有一种强烈感觉,这个荞麦会是个‘稀罕物’。”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果然,这株野生荞麦是异型花柱中唯一的可自交结实荞麦种,它既有长花柱型花,又自交亲和,打破了传统中对荞麦属花型的认知,也因此被命名为荞麦属第22个种长花柱野生荞麦。
最让周美亮高兴的是,他们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建立了国内最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圃。
草长莺飞,春风十里,正是种植荞麦的好时节。周美亮又一次出发了,他在大地里孜孜不倦地撒播着他钟爱的荞麦种子。一个月后,它们将长大成花,漫山如雪。 【编辑:卞立群】
上一篇:第一页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防晒“神器”竟是珊瑚“杀手” 科技日报北京5月8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
X 关闭
X 关闭